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華港鎮,當地群眾爭相傳頌著新月涂裝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樹建助學扶貧熱心慈善事業的故事。
事情要從二十年前談起,當時馮樹建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供銷員,但由于他經常出差,走南闖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聽到了或親眼見到了有關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的情況。這在馮樹建心里產生了憐憫同情之心,也為他執著助學扶貧埋下了伏筆。
初獻愛心
1997年10月,馮樹建一次出差去遼寧省鞍山市,在旅館里看到《鞍山日報》登載了一條消息,鞍山市黃花甸中心小學和紅旗中心小學有三位品學兼優的二、三年級小學生因家庭貧困繳不起學雜費,面臨輟學的危險,他的腦海里頓時起了問號,一個二、三年級的學生,一學期的學雜費也就那么幾百元錢,難道貧困到這種地步嗎?在旅館里,他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冒著寒風到當地郵局按《鞍山日報》上登載的地址分別給鞍山市黃花店中心小學和紅旗鎮中心小學三位小同學寄去了學雜費,從此,連續幾年從未間斷。當地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及同學們都想見見這位活雷鋒,而馮樹建連名都未留下,他在心里默默地為三位小同學祈禱,祝愿他們學業有成。
再踐諾言
為了鼓勵這些貧困學子,有一次他趁出差的機會前往鞍山市,跋涉幾十華里的山路走訪了鄭彩虹、周瑜和趙寧三位同學的家庭。當來到了三位同學的家中時,頓時驚呆了,東倒西歪的茅草房除了一個土炕及大鍋外,家徒四壁,空空如也,連一件像樣的家具和電器都沒有,他們中或是父親或是母親因病蜷縮在土炕的一頭。馮樹建看到此情此景時,全身都在顫抖,一種發自內心地沖動催使他把愛心堅持下去,一定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大山里的貧困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來到兩所學校,向校長和老師們說明自己的來意,表示要資助鄭彩虹、周瑜和趙寧三位同學的一切費用,直到大學畢業。在他們學習期間,馮樹建只要去東北出差都要到他們的學校走訪看望。每逢新學期開學時馮樹建都按例到郵局匯款,成了郵局的老客戶,這一匯就是十幾年,據不完全統計,總額達到了20多萬元。用馮樹建的話說,每次從郵局匯完款后,心里充滿了快樂,內心也感到無比的充實。如今,三位小同學都大學畢業了,而且事業有成,那位叫周瑜的同學走出大山,在大連開了一家牙科診所,年收入達到近百萬元,其家庭徹底擺脫了困擾幾代人的貧窮。他們也決心把馮總的愛心傳遞下去,接過愛心接力棒,讓更多的山區貧困學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也體現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馮樹建的善舉溫暖了鞍山人,受到了鞍山當地村民的一致好評,都想見見這位“活雷鋒”。有一位村民特意送給馮樹建一串佛珠,上面刻有“好人一生平安”。
二十多年來,馮樹建從供銷員逐步成長為企業的老總,其所經營的新月涂裝有限公司年產值達到了2700多萬元,創稅收120多萬元,聘用了8名研究生從事研發工作。盡管公司業務非常繁忙,但是他的教育扶貧之路一直沒有中斷,而且越做越好。對此,馮樹建從不張揚,他總認為這是他作為一個企業家應該做的事情。他認為,扶貧必先扶智,只有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學校良好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成材將來為國家作出貢獻,才能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主動請“纓”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就難在持續做好一件好事。馮樹建他做到了,而且更積極,更主動。得悉泰州市扶貧“三會”開展“春風助學”行動后,馮樹建更是滿腔熱情,主動找到鎮相關組織表明資助貧困學子的意愿。在他的積極要求下,鎮相關組織向他推薦了華港鎮野營村四組于慧同學,該家庭屬低保戶,于慧正在讀高中,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于慧不想再讀書了。馮樹建知道情況后,立即前往野營村看望于慧,勸說其不能放棄學習,費用問題不用擔心,“我愿意為你提供上學期間各種費用。”于慧全家十分感動地說“您真是個大好人。”馮樹建謙虛地說:“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我們國家要在2020年底實現全部脫貧的目標,你們家也不例外,困難是暫時的,大家共同幫一把,等你大學畢業了,日子會一天一天好起來。”除了每學期的學雜費外,臨走時馮樹建另外留下3000元給于慧,用于添置學習和生活用品。馮樹建不僅給予于慧生活上關心,更注重與于慧心靈的溝通。他鼓勵于慧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放棄自己的奮斗目標,放棄人生的理想信念,要學會做人,走正道,扶貧濟困,助人為樂,將來為社會多作貢獻,現在我資助你,將來你有出息了,再資助別人,將愛心的接力棒一代代傳遞下去,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馮樹建不僅對貧困學子奉獻愛心,還主動承擔了華港鎮惠民校外輔導站的所有費用。他熱心捐助全鎮公益事業,今年疫情期間主動捐款1萬元,慈善捐款2萬元,他的慈心善舉,受到華港鎮群眾的廣泛贊譽。
(泰州市海陵區扶貧“三會”華港鎮扶貧分會 張立山) |